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 忘记密码 | 高级搜索 | 控制面板 | 关于我们 | 使用帮助
您当前位置:四川省铸造网 >> 行业信息 >> 行业法规
您是本信息第5815个阅读者
四川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 
作者:     类别:行业法规     日期:2007/4/29 14:29:27     访问:5815

 

四川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  

来源:四川省重大装备办  发布时间:2012-10-31 11:20:44  

装备制造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我省重点发展的“7+3”优势产业之一。为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四川装备制造产业地位重要。经过“一五”、“二五”、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四川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之一,更是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对国家的能源战略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在国内装备工业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全省装备制造业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30%,已形成产业规模较大、技术装备较先进、研制水平较领先、配套体系较完善的装备制造工业体系,占全省工业比重已达21%,成为四川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支柱产业。

(二)四川装备制造产业布局集中。自2003年开始,四川省着力实施重大技术装备“1+8”工程(即:一个德阳重装基地、八大重点产品链),相关产业不断向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和8条重点产品链集中,形成了相互配套、相互依存的协作共赢格局。实践证明,“18”工程符合四川装备制造业21世纪初叶发展实际,开创了四川装备制造产业自“三线”建设之后又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三)四川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较大。截至2010年底,四川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3107户,企业总资产4722亿元,从业人员63.3万人,分别占全省工业的22.5%21.9%21.3%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918亿元,比上年增长33.5%,与2005年相比增长3.4倍,年均增速34.5%;工业增加值15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与2005年相比增长3.1倍,年均增速31.1%。其中,成都、德阳、自贡、资阳、绵阳、眉山、宜宾、泸州等8个装备工业重点市2010年装备工业总产值达3934亿元,占全省装备工业总量的80%

(四)四川装备制造产业效益较好。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741亿元,比上年增长33.4%,与2005年相比增长3.4倍,年均增速35.0%;利税总额489亿元,比上年增长41.6%,与2005年相比增长4.3倍,年均增长39.6%,占全省工业的26.1%;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285亿元,比上年增长39.6%,与2005年相比增长4.1倍,年均增长38.4%,占全省工业的29.4%

(五)四川装备制造产业优势突出。四川发电设备产量自2004年起,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目前已形成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六电并举”的格局,其中水电全国第一,火电三分天下,核电优势明显,风电全国第三,太阳能发电设备全国领先,生物质能发电设备独具特色。冶金设备产量国内第一,大型轧钢设备市场占有率50%以上。大型铸锻件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其中大型电站铸锻件市场占有率50%以上。大型石油钻机产量全国领先,出口全国第一,远销美国、俄罗斯、中东市场。中国“大飞机”项目唯一的机头生产基地建在四川。内燃机车产量全国领先,铁路货车市场占有率20%以上,货车制动机市场占有率50%以上。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总量不足,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较大。我省装备制造产业年销售收入近年来在全国的位次基本上处于第10位左右,国内江苏、山东、上海、广东等东部发达省市和辽宁等装备工业传统强省凭借其突出的区位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装备制造产业规模早已迈上万亿台阶,我省装备制造产业追赶超越的压力巨大。

(二)自主创新不足,核心知识产权较少。虽然企业的成套研制能力已显著增强,但许多核心技术仍受制于国外,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的对外依赖度较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较少。

(三)要素供应不足,大件运输和天然气保供能力较差。尤其是大件运输和天然气保供能力还未跟上发展步伐。大件运输方面,岷江航道暂不具备常年大件通航能力,大件公路过境成都和沿线其他城镇的运输组织难度较大;天然气供应方面,天然气指标增长十分困难,对在建和新建项目投产达产影响较大。

(四)协作配套不足,部分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较多。我省装备制造业虽已初步形成了一定产业集群,但集群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骨干企业之间协作不够,关键零部件和基础原材料本地化供给不足,石油天然气钻采输送装备、工程施工机械、数控机床等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较多。

(五)集聚发展不足,特大型和大型企业集团较少。就地区而言,2010年,成都装备工业年销售收入接近2000亿元,德阳超过600亿元,自贡接近500亿元,资阳接近400亿元,但8大装备工业重点市中,还有3个市装备工业总产值不到100亿元。从龙头企业看,3107户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中,产值上10亿的只有60户,过百亿的仅有4户,以大企业为龙头带动形成的产业集群不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还不长。

第三节 面临的形势

当前装备制造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要大于挑战。我省装备制造产业多年来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正处于产业高速发展的上升期;存在有利于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大量机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地位更加重要,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奠基期;产业内部发展矛盾不断积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攻坚期。

从挑战来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欧洲蔓延,世界供给和需求结构面临调整压力,发达国家出现了再工业化和重归实体经济的趋势,纷纷在装备制造业等重要领域进行战略布局,试图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十二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不可能再有单纯的量的扩张,这对我省装备制造产业迅速做大有一定影响;国内江苏、山东、上海、广东等东部发达省市装备制造业凭借区位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基础,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产业发展方式也基本实现转型,我省装备制造业与先进省市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国家金融政策不断收紧,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建设资金紧张,对我省冶金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有关装备产品链产销造成直接影响;日本福岛核危机对全球核工业发展特别是核电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列入规划的核电站项目暂停审批、已批项目建设进度放缓,四川核电装备将面临一个困难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国际竞争加剧,可能延缓高端产品和关键技术向我国和我省转移的步伐。

从机遇来看,国家扩内需相关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以及成渝经济区开发和天府新区建设等为我省装备带来了持续的市场空间;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能源资源趋紧和“低碳经济革命”引发各行业转型升级,势必会采用更多新技术和新装备,为我省装备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新变化和新趋势,为我省装备制造产业“引进来,走出去”创造了条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为我省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东部沿海省份装备制造产业的崛起,对我省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了“倒逼机制”,将加速我省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装备制造产业振兴目标,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以重大技术装备产业为重点,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调整提升为抓手,贯彻落实工业“5785”战略,实施重大技术装备“39”工程,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装备自主化水平,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促进全省装备制造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省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万亿支柱产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装备自主化与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抓住国内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机遇,以“十二五”期间新开工建设重大工程所需装备产品为对象,争取国家部委和设计、建设、业主单位支持,大力开展装备自主化和配套本地化,进一步提高“四川造”装备产品的技术水平。

(二)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支持企业按照国家产业发展规划,自主创新研发新产品,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国际合作的途径,加快对国外关键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成套装备产品的出口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坚持整机发展与基础配套水平提升相结合。以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带动基础配套产品发展;围绕整机产品的配套需求,进一步扩展延伸产品链条,努力提高基础件技术水平,攻克关键零部件、基础工模具、关键原材料研制瓶颈,改变基础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四)坚持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与扶持专业化配套企业相结合。发挥重点装备企业在产业振兴中的带动作用,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部件配套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新、深”方向发展,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五)坚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装备、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创新型和成长型装备制造企业,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推动产业节能减排降耗、提高产业附加值为重点,加快推进发电设备、重型机械及容器、轨道交通装备、石油天然气钻采输送装备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经济发展目标。“十二五”前三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以上,2013年实现翻番,突破万亿大关;“十二五”后两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2015年迈上1.5万亿台阶。

(二)技术创新目标。到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的R&D均值达到3%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0%,全部建立起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开发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以上。

(三)产业培育目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3+9”工程,通过加快3大装备制造基地和9条重点产品链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巨型装备制造集团和若干产品上规模、质量上档次的大型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到2015年,争取形成年产值超过800亿元的企业集团1户,超过200亿元的企业5户,超过100亿元的企业10户,超过50亿元的企业20户,超过10亿元的企业100户以上。

(四)市场开拓目标。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从3.4%提高到5%以上;出口交货值完成7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4%

(五)产业布局目标。进一步推动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成德绵自内资装备制造业万亿产业带,重点培育成都经开区、德阳经开区、广汉经开区、双流西航港工业园区、自贡板仓工业园区、资阳机车工业园区、泸州机械工业园区、宜宾临港经开区等8个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园区。

第三章 发展重点

第一节 积极打造3大装备制造基地

围绕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结合我省装备制造产业现有布局,积极打造德阳、成都、自贡3大装备制造基地。到2015年,3大装备制造基地装备工业总产值占全省装备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一)巩固发展以重大技术装备为代表的德阳装备制造基地。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装备制造)、清洁能源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建设和成渝经济区开发为契机,以二重、东汽、东电和四川宏华四大企业为龙头,依托德阳经开区、广汉经开区,形成以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设备、重型机械及容器、石油天然气钻采输送装备等为代表的较强的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和零部件加工配套能力,形成集中度较高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建成有较高知名度、重要影响力的世界级重装制造基地。到2015年,德阳装备制造基地装备工业年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二)加快发展以汽车、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五大产业为代表的成都装备制造基地。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三大基地”建设及成渝经济区开发为契机,依托成都经开区、双流西航港工业园区、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以汽车、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五大产业为重点,在加快培育装备制造产业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全球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到成都建设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打造中国西部规模最大、核心竞争力最强的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成都装备制造基地装备工业年销售收入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三)大力发展以节能环保装备为代表的自贡装备制造基地。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节能环保)创建和成渝经济区开发为契机,依托自贡板仓工业园区、富顺晨光科技园区,以东方锅炉、华西能源、长征机床、川润股份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锅炉、核电装备、CNG装备、LNG装备、管状带式运输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备、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化工高危废弃物等离子体焚烧处理装备、节能环保制盐成套技术等节能环保装备和数控机床,打造中国西部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中心。到2015年,自贡装备制造基地装备工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第二节 发展壮大9条重点产品链

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积极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围绕整机产品的配套需求,向上向下延伸产品链条,进一步发展壮大9条重点产品链。

(一)清洁高效发电设备产品链。火电方面,依托东方电气、南车资阳机车等企业,重点发展百万千瓦级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机组,60万千瓦级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F级重型燃气轮机、50MW自主燃气轮机,大功率燃气发动机,IGCC发电机组等。核电方面,依托东方电气、二重、中国核动力院、三洲川化机、瑞迪机械、中核建中等企业,重点发展百万千瓦级核电二代加、三代核岛和常规岛主设备,核二、三级管道、泵阀等核辅设备、核电站运行维护专用设备及新型核燃料元件等,在CAP1400自主开发上有关键突破;同时,按照国家新的核电安全标准,提高核电产品制造水平。水电方面,依托东方电气等企业,重点发展100万千瓦级水电机组、7080万千瓦级特大型蒸发冷却水电机组、30万千瓦级以上大型抽水蓄能机组、3万千瓦级以上潮汐能发电机组等。风电方面,依托东方电气、二重、天马轴承、普什驱动等企业,在1.5MW双馈风电机组大规模量产基础上,推动2MW2.5MW3MW5MW6MW系列双馈风电机组和1MW1.5MW2MW及以上直驱风电机组研制和产业化。太阳能发电方面,依托天威新能源、东方电气、汉能光伏、钟顺科技、成都旭双等企业,推动高效晶体硅电池、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化合物薄膜电池及电池组件和聚光光伏、光热发电设备产业化,配套发展太阳能并网发电和离网独立应用技术和产品。新能源应用设备方面,依托东方电气等企业,积极突破大规模储能电池及储能系统制造技术,发展风光储互补并网和离网发电系统。

(二)重型机械及容器产品链。大型冶金设备方面,依托二重、惊雷科技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型板坯、异形坯连铸坯机、大型热连轧机、大型宽厚板轧钢机及H型钢轧机、大型薄板坯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复合铸造高速钢轧辊、大型卷板机等,积极开发8万吨模锻压机配套产品。大型化工设备方面,依托二重、东方锅炉、蓝星机械、四川空分、川润股份、岷江实业、天保重装等企业,重点发展1000吨级加氢反应器等重型容器,煤气化、液化装置,石油精炼用重型容器,IGCC气化炉、大型乙烯、甲醇和烧碱等化工大型成套装置、6Nm3以上特大型空气分离设备、大型LNG成套设备等。

(三)工程施工机械产品链。依托成都神钢、南车隧道、长江工程起重机、邦立重机、普什重机、夹江水工、自贡运机、四川建机、力源电机等企业,重点发展隧道掘进机、土压平衡盾构机、大型和特大型液压挖掘机、电驱动液压挖掘机、矿用(正铲)液压挖掘机、大吨位装载机、中小吨位挖掘装载机、大型旋挖钻机、大吨位轮式起重机、大吨位升船机、水电站坝顶门式启闭机、大型桥门式起重机、大型塔式起重机、散装物料搬运设备、港口专用装卸设备、自动化钢模台车、混凝土喷射机械化机组、长距离曲线管状或带式输送机等,提高掘进机(盾构机)和通用工程机械关键功能部件配套能力。

(四)轨道交通装备产品链。机车车辆方面,依托成飞、南车资阳机车、南车眉山车辆、南车成都机车车辆、新筑路桥、二重、天马轴承等企业,重点发展“和谐型”大功率电力机车、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混合动力内燃机车、城轨地铁车辆、城际动车组、高速动车组、磁悬浮列车、快速铁路专用货车、专用线重载车辆等机车车辆产品,积极开发2732.5吨轴重新型重载货车、80吨级重载通用货车及100吨级重载专用货车、新型重载转向架及快速转向架,加快研制和产业化开发高铁轴承、新型刹车系统、牵引电机、同相供电装置、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及推杆、牵引齿轮、传动轴、电机座、电气连接器、制动件、紧固件等机车配套产品。轨道线路设备方面,依托攀钢集团、自贡红星高压电瓷、宜宾普什驱动、蓝星机械、新筑路桥、中铁隆昌铁路器材、眉山车辆等企业,重点发展高速铁路钢轨、道岔、无砟轨道板模具、扣件系统与桥梁构件、绝缘子等。铁路专用施工设备方面,依托成都南车隧道、宜宾普什驱动、广汉金达隧道等企业,重点发展无砟轨道数控磨床、隧道掘进机(盾构机)、钻注一体化设备、多功能标准化台架等。铁路电气设备方面,依托成都机车、川开电气、迈普通信等企业,重点发展铁路电气控制系统、开关柜、高速铁路通信保障系统等。

(五)石油天然气钻采输送及矿山装备产品链。依托四川宏华、四川空分、宝石机械、成高阀门、自贡高阀、精控阀门、川油钻采、川南机械、金星压缩机、大业高容、惊雷科技等企业,重点发展复合连续管钻机、列车移动式钻机,海洋钻井模块、井架、钻井泵组、深海石油钻机及海上石油平台、顶部驱动器及9000米以上级钻机、井口装置、钻头及井下工具、页岩气专用开采设备、天然气压缩机组、天然气液化装置、石油天然气专用运输设备和配送设备、大口径长输管线泵阀、金属复合材料天然气输送管道等。依托嘉华机械、神坤装备、烽火机械等企业,重点发展急倾斜薄煤层综采液压支架、采煤机、综采机械化设备及井下采煤用皮带运输机等煤炭综采设备。

(六)节能环保装备产品链。依托东方锅炉、华西能源、东方汽轮机、东锅工业锅炉、川润股份、大业高容、南车玉柴、成发、雷鸣生物环保、绵阳通美等企业,重点发展300MW及以上燃煤电站烟气脱硝成套设备及其关键部套件、控制和监测系统;城市污水处理转盘式膜反应分离器、转盘式微滤机,污泥浓缩脱水设备、中低温污泥干化处理设备,水质在线监测装备,海水淡化设备;城乡生活废弃物、工农业生产废弃物焚烧发电和回收再利用成套装备,废旧汽车轮胎等废旧橡胶综合利用成套设备;利用煤层气、天然气、沼气发电的大中型燃气发动机、中低热质燃气轮机,中低温余热余压利用装置、余热余压发电成套设备;生物质压缩造粒、气化、发电成套设备。

(七)航空航天装备产品链。航空器方面,依托成飞、成飞民机、成发、二重、蓝天直升机、四川航空液压机械等企业,重点开发大飞机、支线客机、双通道远程客机机头及部分前机身部件、大型涡扇航空发动机、机头部件航电及机载设备集成,积极推进高端公务机、直升机、民用无人机等通用飞机及机载设备、起落架、承力框、梁、发动机涡轮盘等关键部套件,C919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和外贸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研制,建设国内唯一的大飞机机头研发制造基地、通用飞机整机维修基地和国家最大规模中小型发动机维修基地,打造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空管设备方面,依托九洲电器、川大智胜、锦江电子、一航凯天、中电科航电等企业,开发研制航管应答机、机载防撞系统、通讯、导航、监控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和多航站楼信息管理系统、机场运行保障核心数据库系统等航空信息技术装备,打造国家级航空电子产业基地。航天器方面,依托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电子10所、电子29所、成都天奥、成都航天通信等企事业单位,重点发展大型航天火箭、空间飞行器、航天火工品、电液伺服产品、航天电子产品、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等主机或配套产品。卫星应用设备方面,依托成都国腾电子、九洲电器等企业,重点发展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关键元器件、特种行业高性能集成电路、北斗卫星导航终端及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系统等。

(八)智能制造装备产品链。以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为契机,依托普什宁江机床、长征机床、普什机床、四海锻压机床、成焊宝玛、东汽自控、成飞公司、广泰实业、川西机器等企业,研究开发铣车复合及大型曲轴复合加工中心产品系列;开发大型数控落地镗铣床、新结构龙门加工中心系列、新结构(墙体式)立式加工中心、高速精密卧式加工中心、九轴并联数控机床、数控刀具磨床、非金属加工中心和柔性制造系统;开发、完善数控机床专机;推动数控机床再制造;研制通用及专用工业机器人,开发适应广泛的智能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应用系统;研制可视加工、远程控制和远程故障诊断的智能化加工中心、成套成线加工设备;研制高等级的热等、冷等静压机、温等静压成形成套设备等基础制造装备。

(九)民生用机械设备产品链。依托川龙农机、东工电机、青城机械、成都敏洪、泸州长特、森田消防、西南医用设备、成都春之晖祥科技、德阳利通等企业,发展现代化农用拖拉机、微耕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谷物烘干机及发动机、电机、变速器等核心部套件;发展大型专用、中小型多功能组合农副产品加工设备;发展农用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及配套喷灌机具等农用水利机械;发展日化、食品、动物饲料、木工家具等消费品生产加工、质量控制、产品包装和物流配送成套设备;发展应急救援轨道起重机、新型抢险救援车等应急抢险和救援设备,以及消防专用车辆和建筑消防设备;发展煤矿安全与应急设备、搜救设备、建筑保安设备等安全应急救灾设备;发展生物制药设备、医疗设备、生命健康和医疗智能诊断设备;发展大型智能打印机、喷码机、彩印机、切纸机、耗材生产设备等现代文化办公机械设备。

第三节 重点组织50类关键技术攻关

(一)清洁高效发电设备领域。重点突破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AP1000EPRCAP1400核岛、常规岛主设备,3MW以上陆地或海上风机,大规模储能电池系统,风光水储互补并网或离网发电系统设计、制造等6类关键技术。

(二)重型机械及容器领域。重点突破冷热连轧宽带钢轧、大型板坯连铸机、大型卷板机、三代核电大型铸锻件、百万千瓦级水电大型铸锻件、1000吨级加氢反应器、5m3 LNG低温贮槽设计制造等7类关键技术。

(三)工程施工机械领域。重点突破土压平衡盾构机、特大型和大型液压挖掘机、装载机、港口装卸设备设计制造等4类关键技术。

(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重点突破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城轨地铁车辆、80吨级重载通用货车、100吨级重载专用货车、高速铁路轴承、新型刹车系统、牵引电机制造等7类关键技术。

(五)石油天然气钻采输送及矿山装备领域。重点突破连续油管钻机、深海石油钻机、海上石油平台、天然气地下储存装备、页岩气开采设备、48”以上干线球阀、大型LNG成套设备设计制造等7类关键技术。

(六)节能环保装备领域。重点突破城乡生活垃圾、工业“三废”及附产物、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和回收利用成套设备、大型瓦斯发动机设计制造等4类关键技术。

(七)航空航天装备领域。重点突破机头部件航电及机载设备集成、以公务机为代表的通用飞机、大型涡扇航空发动机、北斗卫星民用导航终端设计制造等4类关键技术。

(八)智能制造设备领域。重点突破新结构龙门加工中心、高速精密卧式加工中心、九轴并联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及专用刀具、高速电主轴、机械主轴等关键功能部件设计制造等6类关键技术。

(九)民生用机械装备领域。力争在消费品现代化生产和流通完整解决方案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在现代化农机、消费品加工生产线、应急救灾设备、现代文化办公设备国产化等4个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第四节 大力推进4大基础配套件创新研制和国产化攻关

积极推动能弥补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的大型铸锻件和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模器具、基础原材料的创新研制和国产化攻关。

(一)大型铸锻件。依托二重集团、东方电气、普什铸造、长祥特钢、万鑫电站设备、南车资阳机车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型核电设备铸锻件、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铸锻件,70万千瓦级及以上等级大型混流式水轮机组铸锻件,石化、煤化工重型容器铸锻件,冷热连轧机铸锻件,大型船用曲轴、大型轴承圈锻件、风力发电主轴、水电电机轴、冶金轧辊、大口径泵体和阀体大型铸锻件等。

(二)关键基础零部件。依托二重集团、普什驱动、普什宁江机床、天马轴承、日机密封、长江液压件等企业,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轴承、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轴承、冷轧工作辊和支承辊轴承、盾构机主轴承等高精密轴承,高端电机,行走机械用高压柱塞泵、多路阀、电液伺服阀、高频响比例阀、马达、变速器、阀岛等液压件,飞机、风电、高速列车配套专用紧固件、制动系统,核电、风电、水电、煤矿采掘设备等的关键密封件,高精特齿轮、齿轮箱、齿条、精密小模数蜗轮蜗杆副等传动件,高速电主轴、机械主轴、功能头、丝杠、导轨、数控转台、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测量仪器仪表及其他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功能部件。

(三)基础工模器具。依托普什模具、成飞集成、成都探矿机械、成量集团、成都工具研究所、森泰英格、天虎工具、泛华航空仪表、川开电气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型精密型腔模具、精密冲压模具、高档模具标准件,高效、高性能、精密复杂刀具,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测量仪器仪表、控制器件等。

(四)基础原材料。依托明星电缆、大西洋公司、惊雷科技等企业,重点发展核级电缆、海洋电缆、高铁及城轨电缆,核级焊材,核电主辅设备、电站锅炉所需高强度板材、管材,高端铸锻件,高性能合金材料、金属复合材料、关键非金属材料等装备制造所需基础原材料。

第四章 主要路径

第一节 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做优存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高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主要产业改造提升方向:发电设备产业链逐步提升清洁能源发电设备比重;重型机械及容器产业链逐步提升极端制造能力,开发8万吨模锻压机下游配套产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逐步提升高速铁路装备比重;石油天然气钻采输送装备产业链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改造提升。二是做大增量,积极发展产业前景好、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三代核电、3MW以上风电、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解决方案、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大规模储能系统、智能电网设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航天及卫星应用装备、高速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产业要重点在城乡生活垃圾、工业“三废”及附产物、农业废弃物处理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形成完整解决方案,并转化成为装备优势。此外,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多晶硅、化工新材料、钒钛金属材料、功能材料、超硬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加工装备,以物联网、集成电路、4G无线通信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装备和应用终端,以生物实验、检测仪器、生化制药过程控制设备等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装备。三是力促“两化融合”,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加大装备工业信息化水平,提升装备产品数控化率,加快传统装备信息化改造步伐,促进我省装备工业由“电气一代”迈向“数控一代”,推动装备领域“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

第二节 加快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

一是充分利用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铁二院、铁科院西南分院等省内重点科研院所,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二重集团大型铸锻件数值模拟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积极开展装备制造领域的基础研发和前沿技术研发,为四川装备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数控机床、大型LNG成套设备、高速铁路装备等重点领域的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建设;积极推进省内装备制造企业与军工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发展军民结合装备产品。三是加快通用飞机、3MW以上风电机组、三代核电成套装备等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四是加快面向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建设好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科技服务港,建立完善中小配套企业的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和体系。

第三节 加快完善协作配套体系

积极抓好配套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之间、重点产品链和装备制造基地内部的协作配套。一是积极推动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建立健全装备制造产业省内配套体系,重点培育150户发展快、市场潜力好、参与国际分工的“专、精、特”专业化零部件企业。继续抓好百万千瓦级核电、兆瓦级风电、大功率电力机车、混合动力内燃机车、油气钻采设备、隧道掘进机、大飞机、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重点产品的省内配套,引领更多中小企业进入重点企业配套体系,发展完善省内配套市场。二是鼓励和引导主机生产企业向基础零部件企业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省外、国外资金投向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原材料领域,培育一批高、精、特、新、专、深的配套企业。三是积极指导和推动装备制造大中小企业、尤其是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促进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实现基础零部件产业突围。四是进一步加强德阳、成都、自贡三大装备制造基地内部配套能力建设,提高整体竞争力。

第四节 加快实施一批重点装备项目

大力推进东方电气三代核电设备、60万千瓦级循环流化床机组、成飞民机民用飞机零部件配套体系、四川空分大型LNG成套设备、资阳机车大功率交流传动混合动力内燃机车及大功率燃气发动机、南车成都产业基地、长客新筑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南车玉柴发动机生产基地、攀西铸锻件产业基地、天威新能源1GW太阳能电池组件、瑞迪机械核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玉柴邦立西部基地、明星电缆光电复合海洋电缆、新筑路桥轨道交通轮对、川西机器等静压产业基地、自贡运机大管径管状带式输送机等重点项目建设。

第五节 加快承接装备制造产业转移

积极承接一批装备制造产业缺失或薄弱环节的项目,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装备制造企业落户我省。一是以国内外装备市场需求为基础,集中力量引进一批对弥补重点产品链关键缺失环节有重大作用的大型合作项目,以及能综合利用我省钒钛材料、特殊钢、金属复合材料、硬质合金等优势资源的下游制造项目。二是以项目合作为主要手段,集中力量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国内外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到四川建设研发中心、制造基地、管理营运中心和地区总部,为四川装备工业注入外部活力。

第六节 加快推进重点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建设

适应装备制造产业特色化、产品集聚化、布局园区化的要求,加快推进成都经开区、德阳经开区、双流西航港工业园区、广汉经开区、资阳机车产业园区、自贡板仓工业园区、泸州机械工业园区、宜宾临港经开区等八大装备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攀西铸锻件产业园区。依托成都经开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隧道掘进机、盾构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施工机械;依托德阳经开区,重点发展核电、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利用等清洁能源装备及冶金、矿山、化工重型机械装备;依托双流西航港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风电电机、核岛主辅设备等新能源装备;依托广汉经开区,重点发展大型石油钻采成套设备、石油天然气长输管线球阀、井口工具等石油天然气钻采输送设备;依托资阳机车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大功率电力机车、内燃机车、混合动力机车、大功率燃气发动机、中速船用柴油机等;依托自贡板仓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锅炉、余热余压发电锅炉、烟气脱硫脱硝设备、城市污泥处理设备等节能环保装备和数控机床;依托泸州机械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特大型和大型液压挖掘机、起重机、旋挖钻机、散装物料搬运设备等工程机械和基础液压件;依托宜宾临港经开区,重点发展重型机械、通用工程机械总装产业和大型结构件加工业。力争到2015年,建成工业总产值上1000亿元的装备产业园区2个,上500亿元的1个,上200亿元的3个,上100亿元的2个。

第七节 加快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

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两个带动”工程,重点扶持列入“39”工程的骨干企业,对纳入培育的重点企业,在落实国家政策、生产要素配置上予以倾斜。鼓励重点骨干企业进行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培育一批能够带动产品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型主机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在资本扩张、产业聚集、技术扩散等方面的优势,带动省内中小装备企业配套发展。力争到2015年,建成年产值上100亿元的装备制造企业15户,其中上200亿元的5户,上800亿元的大型装备企业集团1户。

第八节 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重点企业以装备制造为核心业务,发展与之相关的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及售后维修、咨询等增值业务,逐步实现由单纯的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制造型企业转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服务等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第五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投资项目的设备采购管理

省级预算内投资项目要支持省内自主创新的技术装备。项目申报文件中须附有设备采购清单,项目咨询评估阶段需对设备采购方案进行评估,项目实施阶段要加强设备招投标的监督和指导,确保自主创新设备采购方案的落实。

第二节 加大产业技术进步投入

充分发挥增值税转型政策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装备更新,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协助中央在川装备企业争取国家资本金注入。加大政府资金引导力度,按经济发展水平逐年增加重大技术装备专项资金及其他相关财政引导资金。调整和优化省级重装专项研制资金使用方向与结构,组织实施好装备企业重点技术改造和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制项目,促进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对“39”工程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和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第三节 鼓励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

省经信委会同省财政厅负责全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认定和管理,对符合条件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经评定后颁发《四川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证书》。在省重装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补贴,由获得补贴的企事业单位用于相关技术研发。对获得《四川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证书》的重大技术装备,全省各级重大建设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予以优先采购。省经信委对获得《四川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证书》的企事业单位和主要研发人员,给予通报表彰。四川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结果作为参与研发人员考核、晋升、提级和职称聘用的重要依据。

第四节 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融资发展

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把握好信贷结构的调整方向,进一步改进信贷管理机制,简化贷款管理程序,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拓展装备制造企业的融资方式,积极推进产业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出口退税质押、股权质押、债券质押、保单质押、仓单质押等新型融资方式。鼓励和支持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新设、改组、转制、债权转股权等多种途径完成改制,争取在主板市场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或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支持已上市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或并购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进一步推动融资机制创新,合理利用银行间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优化融资结构。积极为外向型装备制造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通过人民币贸易融资、项目融资等多种新型融资方式,扩大装备制造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带动产品、成套设备和劳务出口。支持大型企业财务公司进一步加强集团资金管理,积极发挥财务顾问功能,促进集团公司发展。

第五节 扩大省内装备产品国内外市场份额

严格执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设备国内采购率的有关规定,鼓励由省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的省内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省自主创新的装备产品(包括首台首套产品);鼓励企业通过BOT、融资租赁、贸易融资、进出口信贷等方式融资以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带动省内装备产品销售和出口;指导和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点,建立营销网络,特别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进一步提高海外市场份额,提升重点企业国际化市场运作能力;加强对重要客户的走访,加大对“四川造”产品宣传,增加用户对四川装备信心。

第六节 落实装备制造产业相关政策

进一步落实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免税、重大专项进口设备免税、技术开发费用税前抵扣、西部大开发、机电产品进出口税收优惠、节能装备产品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装备企业,重点推荐争取中央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技术更新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资金、进口贴息资金、公共服务平台资金、重大科技专项研发资金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资金等项目的支持,在安排西部地区外经贸发展资金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使用项目时,给予重点倾斜。

第七节 做好企业生产要素保障协调工作

进一步加强省重装领导小组和各重点产品链协调小组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强产业发展指导和做好生产要素保障,帮助重点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切实抓好重点骨干企业在煤、电、油、气、运等各类生产要素供应方面的调度和保障,在资金融通、产品配套、技术合作、项目对接等方面做好协调和服务。对装备制造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加大协调支持力度,优先落实建设用地,并在环评、安评、生产许可等环节予以重点支持,简化报批程序,对重大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加快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工程建设进度,形成岷江航道1000吨级常年通航能力;充分发挥泸州港、宜宾港的水运优势,积极论证、适时规划建设川南大件公路,打通川南经济区重装产品水运出川通道;在大件通道建设改造的同时,做好现有大件运输组织管理和协调保障工作;落实由省级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相互配合、协同推进的大件公路管养机制,维护大件公路大件运输能力。

第八节 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大力实施装备制造产业人才战略,根据省“塔尖产业”人才规划,积极探索和建立装备制造产业人才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全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人才支撑。加强人才教育和培养,鼓励和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培养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创造性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特别要培养重大装备研制和系统设计的领军人才;发挥我省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推进装备企业和职业学院之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展开职教培训合作。加强人才引进,探索采取持股、技术入股、项目收益分成、虚拟股权、提高薪酬、户籍优待等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优秀人才到四川创业发展的积极性。

附件:名词解释

重大技术装备“39”工程:打造德阳、成都、自贡3大装备制造基地,培育清洁高效发电设备、重型机械及容器、石油天然气钻采输送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施工机械、节能环保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民生用机械设备等9条重点产品链。

AP1000:一种先进的非能动型压水堆核电技术,用铀制成的核燃料在“反应堆”的设备内发生裂变而产生大量热能,再用处于高压下的水把热能带出,在蒸汽发生器内产生蒸汽,蒸汽推动汽轮机带着发电机一起旋转,电就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AP1000最大的特点就是设计简练,易于操作,而且充分利用了诸多“非能动的安全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同时也能显著降低核电机组建设以及长期运营的成本。

EPREPR是法马通和西门子联合开发的反应堆,为单堆布置四环路机组,电功率1525MWe,设计寿命60年,双层安全壳设计,外层采用加强型的混凝土壳抵御外部灾害,内层为预应力混凝土。主要优点是安全性、经济性高,设计中考虑了压熔堆、氢气燃烧和爆炸、蒸汽爆炸、堆芯熔融物、安全壳内热量排出等严重事故预防,仪控系统和主控室采用成熟设计。我国广东江门台山核电站采用该堆型。

CAP1400CAP1400核电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是在消化吸收我国引进的三代核电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再创新,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核电技术品牌。

IGCC:即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是将煤气化技术和高效的联合循环相结合的先进动力系统。它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煤的气化与净化部分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部分。

 

 

关于我们 | 站长信箱 | 免责声明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四川省铸造协会版权所有 四川省铸造协会信息中心运营维护 蜀ICP备202202791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848号
Copyright 2009 by Sichuan Province Foundry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